玄奘法师是何人也?
此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译本乃玄奘法师所译。玄奘法师俗姓陈。于公元六百年(隋文帝开皇二十年)生于河南偃师缑氏镇城外。十五岁出家。圆寂于公元六百六十四年(唐高宗麟德元年)。因他精通经、律、论三藏。故又名唐三藏。当时凡通三藏者均为唐三藏之称。故非玄奘法师一人固有法号。
玄奘法师曾游历大山名川。步途世界前无古人。他的上师有慧休、道深、道岳、法常、僧辩、玄会诸师。主要随师学习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、《成实论》、《俱舍论》等佛教经论。造诣异深。但由于诸师之所鉴不一。故不解何为正见。心生疑问。尤为法相之鉴各异其门。由是因缘而为求其真谛。才西行印度。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那烂陀寺受大长老、大乘佛教瑜伽论师戒贤大师讲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顺正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对法论》、《集量论》、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。并跟大师深研开悟五明之学。在该寺学习五年。众所推为三藏俱通之十位大德之一。此后离寺外游数十国。参师研习经论。自得开悟。回寺后即讲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唯识抉择论》。当时正逢反对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法相、唯识之道的著名大师师子光在寺讲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。玄奘法师当机融汇大乘中观、瑜伽两派学说著下《会宗论》三千颂。同时参与了和正量部学者般若毯多的辩论。著《制恶见论》一千六百颂。他还应鸠摩罗国王和戒日王的邀请。先后讲经说法和参加雄辩大会。并著《三身论》。雄辩大会期间。玄奘法师为论主。雄辩对手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、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、二千外道参加。玄奘法师论解于台上。下面群攻提问。百问百解。无有障盖。成为一代大师。尔时五印度之大乘尊之为大乘天。小乘尊之为解脱天。当时五印度建立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法会。大法会历时七十五天。戒日王特邀玄奘法师讲大乘教义。雄风无敌。威光独占。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十七年。步途五万余里。所居共一百三十八国。贞观十九年(六四五年)回中国长安。带回大小乘经共五百二十箧。分六百五十部。回到长安后。深受唐太宗和倾国臣民之敬重。其后他于长安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西明寺、玉华寺等。翻译佛经、律、论前后十九年。共译大小乘经、律、论七十五部。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他译的经文最精确。其译经数量在中国所有高僧大德中是最多的。他除了主译法相宗经论外。重点在晚年全力翻译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。可见他对般若之研究精深。将近占去全部译经的一半工夫。故玄奘法师于当代才横无敌。从他学法者皆多是解行超人的大德。如神昉、嘉尚、普光、窥基。被称为奘门四大哲人。俱舍大师有普光、法宝、神泰。因明巨匠有窥基、神泰、顺憬。除此之外还有靖迈、慧立、玄宗等很多著名弟子。皆大法师。
玄奘法师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代大师。中国最著名译经巨匠。他改革了前人译经的旧译法。成为新译派的开山人。是唯识宗的创始祖师。
玄奘法师组织的译经场是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。对译经的态度严肃无比。分工十分细密。他从全国各大寺召集高僧大德分为译主、证议、证文、书字、笔受、缀文、参译、刊定、润文、梵呗、监护大使。其中由弘福寺沙门灵润和文备、罗汉寺沙门慧贵、实际寺沙门明琰、宝昌寺沙门法祥、静法寺沙门普贤、法海寺沙门神方、法讲寺沙门辩机、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律师、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、普救寺沙门行友、栖岩寺沙门道卓、昭仁寺沙门慧立、天宫寺沙门玄则、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、大兴善寺沙门玄谟。还有遗通文学士于志宁、来济许敬宗、薛元超、李义府、杜正伦等善知识一并参持各行译经事务。由于玄奘大师的译经组织较为精量。且均为高僧大德所为。故所译之经、律、论三藏圣籍。得到了信、达、雅的标准译著。故所以在七本译著《心经》中。唯玄奘法师译本最为宏广奉行。
本文摘自法著之部分内容
完整法义详见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》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